【互联网口述历史研讨会精选之五】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是服务社会各阶层,而不只是富人
2021-07-30 09:48:12
  • 0
  • 0
  • 5
  • 0


钟布: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及传播学教授

摘录:
我们采访过的互联网先驱中,还没有人能够预见到当初他们创立的互联网会对全球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但他们对科学事业的奉献成就了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精神的核心即是让人类的交流与沟通更加便利,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科技应当造福全世界而不只是富裕国家、它服务人类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不只是让富人得利。当然,互联网并不能解决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甚至被用作侵犯隐私、伤害他人的工具。与此同时,互联网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为大众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维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互联网口述史项目通过采访数百名互联网先驱积累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语音图像的语料库。它为世界纪录了互联网方向的顶级科学家们怎么看待他们从事的开创性工作,如何评价自己对互联网科技的贡献以及对他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期许。利用好这个语料库将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

现场图片

发言内容:

钟布:刚才几位国际嘉宾都是互联网诞生发展的亲历者。他们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保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一位演讲者马克•韦伯说凯蒂•哈芙纳在1996年出版了她的第二本书《《术士们熬夜的地方--互联网络传奇》以后,不少互联网先驱就去世的。很多互联网诞生的细节就可能遗失,其实,任何科学领域刚刚创立时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些科学先驱们如何创建了一个科学领域的具体细节可能很容易遗失。互联网的诞生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它让我们有可能比较完整的保存互联网发展历史。而互联网口述史是一个具有宝贵价值的项目,就如同我们的电脑历史博物馆一样。它们共同为保存互联网历史作出贡献。

韩国互联网之父全吉男发言时说,今天是他第一次见到凯蒂•哈芙纳。以前虽然没有见面,但他已经通过读她的书而认识她。哈芙纳目前正在做的一个公益播客是献给那些为科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但历史却几乎把她们遗忘。在做这个播客的过程中,她组建了一个很大的团队,一起工作了一年多,但是他们团队彼此之间从来没有见过面。完全不像我们去哈芙纳家聊天,品尝她先生从意大利带回的葡萄酒。马克•韦伯作为电脑博物馆的互联网项目创始人,馆长级主任在保存互联网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还修复了不少互联网时代的工作场景,如发明鼠标的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使用鼠标工作的场景等。他认为后疫情时代互联网能够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更为震撼的是,我认为他的博物馆的很多做法不只是关注纯技术的发展视角,更注重从社会层面去保存互联网历史。

凯蒂•哈芙纳刚才提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她特别想知道熊老师在发言中说了什么,我回复她说,我没有办法在视频会议中给她翻译,与面对面的会议相比,我觉得虚拟会议的互动困难反映了互联网的局限性。如果有同传可以让她了解熊老师的发言内容。无法翻译,我只能把熊老师的头衔翻译给她,让她受到相当的震撼。我说,那位是我们清华大学的院士级教授,她一听也就明白了发言的份量。再次感谢熊老师对互联网口述史项目的美言,我觉得我们还做得不够。方兴东对口述史的坚持和执着让我感到敬佩。

最后,我谈三点感受,第一,我每次采访这些互联网先驱人后,我的最后一位问题是,“过了100年后,人们再来看我们今天的采访时,你会对他们说一句什么样的寄语?”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无一例外的这些侃侃而谈的互联网先驱们都会沉默良久,进入一段长考。 这些互联网先驱几乎都是科技界的明星,接受过的采访不计其数。经历过成千上万次的采访后,他们陷入长考,说明这个问题引起了他的深思。深思后的回答常常出乎意料的精彩,因为它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互联网口述史中充满了这样的精彩瞬间,等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发掘。

另外我在访谈互联网先驱时,比较注重他们在镜头外的一些表现。如开机前,他们说些什么?科技界对这些著名科学家的科学贡献早已耳熟能详,这些内容也很容易在网上搜索到。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身体语言,如喜欢什么样的座姿。谈到人生起落的时候,与父母的关系,第一次怎么跟女朋友见面等,他们的语气有哪些特点,哪些变化。比如,一位互联网之父曾说他第一次在15岁的时候花了17美元请女朋友上加州最好的餐馆吃饭。那时,两三美元可以维持一个工人家庭一月的开销。而他自己的父亲二战时是飞行员,后来在美国宇航局工作,当时也相当富有,但还是认为儿子花这么多钱上餐馆太浪费。这位互联网之父的故事让我觉得非常精彩,因为他认为他父亲小时候穷过,后来一直生活在贫困的长阴影中。

采访中,我还留意他们穿什么牌子的衣服,穿什么颜色的袜子,座姿是否标准。我发现,凡是坐姿东倒西歪的人与后来事业发展的坎坷程度呈正相关,而赚钱能力也相对低一些。凡是坐如松的科学家似乎对事业的态度更加认真严谨。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14岁就耳朵失聪了,他戴了一辈子助听器。听不清别人说话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会感到自卑,瑟夫从来没有自卑过。他从高中开始,永远穿一套三件头西服,外套的口袋里面一定放着一个非常艳丽的手绢。同学嘲笑他是学痴,他完全不在乎。他说做学霸感觉很好。

第二,我们采访过的互联网先驱中,还没有人能够预见到当初他们创立的互联网会对全球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但他们对科学事业的奉献成就了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精神的核心即是让人类的交流与沟通更加便利,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科技应当造福全世界而不只是富裕国家、它服务人类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不只是让富人得利。互联网如此,其它科技也应该如此,那就是科技要服务社会各个阶层。最早让大家认识互联网技术的工具是电子邮件。熊老师刚才也讲了,他最早在北京接触互联网上使用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刚开始只在美国大学有,后来全社会都在用。 我在美国第一次有了电子邮件是1994年,可能看到白宫的Newsletters,我觉得非常震撼。同时,互联网让人们之间交流和沟通更加便利,我觉得它能够惠及普通人就是一种互联网精神。当然,互联网并不能解决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甚至被用作侵犯隐私、伤害他人的工具。与此同时,互联网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为大众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维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第三,方兴东做的互联网口述史在采访了500多位互联网先驱后,积累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料库。它为世界纪录了互联网方向的顶级科学家们怎么看待他们从事的开创性工作,如何评价自己对互联网科技的贡献以及对他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期许。利用好这个语料库将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对这个语料库进行分析,从学者角度来讲,我们现在有很多机器学习的研究手段分析他们的语音与表情,可以使用算法辅助的语义分析法进行一些建模分析,发现一些普通文本分析法无法发掘到的学术精华。其中,科学家的共性与个性以及科技发展的趋势都可能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呈现。从一个很粗浅的角度来看,凡是穿衣服比较正式,坐姿比较端正,做事认真的人,你真的就看的出他后面的事业发展可能很不一样。当然,不能完全用这些表象来衡量或解释一个科学家的所有人生经历。我的一个总的印象是,互联网先驱们对科学作出贡献的原动力是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而不是赚钱。当年他们投身互联网研究时,电脑科学刚刚兴起,远不是一个成熟的有利可图的专业。我感觉,如果当初他们过于关注有利可图的事,他们不会成为今天这样著名的科学家。他们有一个基本共识,赚钱并非事业的终极目标。有如此豁达的人生观反而很少有缺钱的时候。

《互联网口述历史第1辑•英雄创世记》

会议相关文章

温顿·瑟夫: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节点

凯蒂.哈芙纳:成功有无数的父亲,而失败是个孤儿

马克•韦伯:互联网历史研究具有宝贵的价值

全吉男:疫情期间互联网展示了它的独特价值

钟布: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是服务社会各阶层,而不只是富人

徐愈:互联网发展到了历史交汇点

周宏仁:互联网是点亮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盏灯

韦路:互联网口述历史的三大特色

熊澄宇:互联网口述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胡建生:找回初心 走向未来

方兴东:互联网和人类的底座是全球一体化的科学精神

刘九如:记录历史,也将载入历史

陈彤:历史总是让人热血沸腾

吴伯凡:培根固本,根和本都很重要

姜奇平:成为未来事件的历史

吕本富:口述历史需要不同的体例和标准

胡延平:源与流---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张向宁:从历史中照见未来

蒋涛:把精神和文化传递下一代

梁宁:互联网口述历史中国伟大的文明工程

李欲晓:回忆人类的发展文明历程,向互联网贡献者致敬

周健工:科学技术的演变是社会建构过程还是自然现象

吴飞:技术创新是互动过程中的“添砖加瓦”

徐忠良:回望历史,观察当下,影响未来

崔保国:互联网全球发展的全景轨迹

彭兰:对互联网口述历史的几点期待

喻国明:互联网研究应为解决“时代之问”提供解决方案和社会智慧

陈春花:开启全新的旅程,由技术回归到人

秦朔:未来世界互联网的创新应由我们来带动

吴晓波:互联网一个新的革命形态

郭良:互联网的初心

王俊秀:科学共同体----互联网之母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